一支充滿激情的團隊
堅定不移建設黨的自主輿論平臺
2022年
他們凝聚向上的力量
大膽創意從未做過之事
拓荒 破圈
在創新篤行中不斷突破自我
記錄生活 分享美好
長江頭條“話題”引領網絡正能量
長江頭條網友@心比海寬參與話題#用一張照片證明春天來了#分享。
#用一張照片證明春天來了#
#來打卡!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
#江岸·美好一刻——心動江岸的第101個理由#
……
2022年,“長江頭條”上的話題火了。全國各地網友圍繞城市形象、優秀傳統文化、綠色環保等來長江網參與話題,分享美好生活。
“長江頭條”是長江網自主創新研發和運營的用戶生產內容、互動化傳播平臺。
長江頭條網友@李梓固的分享。
來自北京、河北、吉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全國各地機構和網友入駐長江頭條。
長江頭條網友@李梓固的分享。
2022年,長江頭條網友開設話題近2000個,內容閱讀總量1.53億,引領網絡正能量。
長江頭條網友@藍江橋的分享。
長江頭條“記錄生活 分享美好”系列網絡主題活動,成為網絡文明建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載體,獲評湖北省委網信辦2022年“湖北優秀網絡文化項目”。
叫響主題 身臨其境
“武漢這十年”讓武漢答卷鮮活動人
一個個具象的“形勢政策”故事,讓武漢答卷鮮活動人,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彰顯新時代英雄城市的能級、品質、形象。
武漢市相關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主講。李哲奇 徐崢 制圖
2022年9月至10月初,長江網參與策劃、創新承辦了“武漢這十年”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1個多月,13場,市委宣傳部聯合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等13個市直部門、61家企事業單位參與。
武漢市相關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主講。李哲奇 徐崢 制圖
有別于“臺上一人講”傳統報告會場景模式,“武漢這十年”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通過“主講嘉賓室內現場演說+外場嘉賓室外現場解說”形式,融合領導干部講、院士專家講、企業負責人講、基層先進典型講,創新報告方式。
假日期間,武漢江漢關博物館大樓前花團錦簇(長江網資料圖)。
報告會內容轉化為專題、長圖、海報、圖文、短視頻、長視頻等全媒體傳播產品,全網累計閱讀量破億。報告會內容還在武漢城市“千媒萬屏”全媒體宣傳平臺展播,并匯編成《“武漢這十年”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報告集。
千里長江行 增強文化自信
長江網“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行程萬里
2022年7月18日,千年名樓黃鶴樓下,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將“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探訪團旗幟交到全國重點新聞網長江網負責人手中,由此開啟長江文化探訪之行。劉斌 攝
2022年7月中旬至8月底,在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氣溫時節,長江網承接了湖北省文旅廳主辦的長江文化主題媒體宣傳推廣活動“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
在武漢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專家正在為探訪團成員作講解。彭年 攝
長江網組織的探訪團從黃鶴樓腳下的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出發,實地探訪了湖北省17個市州32個縣(區)的70多個自然和人文點位,總行程超過5400多公里。
探訪團成員探訪武當山。李子云 攝
探訪活動通過專家、記者、大中小學生、網民群眾等,進行了價值新發現、文化新闡釋,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會說話。
2022年8月26日晚,探訪團隊員在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帶領下探訪湖北省博物館,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長江網進行了全程網絡直播。邱焰 攝
全媒體的報道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了荊楚大地的燦爛歷史文化,加深了對長江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生發出濃濃的文化認同。
探訪團成員走進荊州博物館。李子云 攝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課題負責人寧志中等20余位知名專家,對本次活動的意義和價值給予充分肯定,稱贊“走出了長江文化的精神氣派,走出了文化自信,增強了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沿著長江讀懂中國 湖北千里長江行”媒體宣傳推廣,傳播量超3億,獲評湖北省委網信辦2022年“湖北好網民工程品牌”。
我選武漢 共贏未來
長江網舉旗為“大學之城”聚力
選擇武漢,在這片熱土奮斗追夢。
2022年6月至7月,“我選武漢 共贏未來”2022畢業季暨招生季系列互動活動舉行?;顒佑晌錆h市人才工作局、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長江網和武漢市人才服務中心承辦,武漢綠地中心協辦。
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招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劉紅軍(中)、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韋力波(右)做客“長江會客廳”。
組織上線武漢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網絡服務平臺——“我選武漢”,85家企業發布6147個招聘信息,助力做好高校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
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畢業生拍下的“最美云端畢業照”。
推出“長江會客廳”,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登場“2022高招問答”,為高校選拔優質生源搭建主流權威的互動信息平臺。
“打卡500米華中之巔 拍云端畢業照”新聞報道分享頁面。
組織“打卡500米華中之巔 拍云端畢業照”,吸引華科大等眾多在漢高校畢業生留下“最美畢業照”,“在最美的武漢,留下這樣最特別的大學畢業照,值得我一輩子珍藏!”
系列互動活動鏈接了高校、大學畢業生、準大學生等,為“大學之城”聚力。
成立圈媒聯盟 創辦新聞周刊
精心講好武漢都市圈區域發展故事
2022年1月14日,武漢都市圈主流媒體聯盟(簡稱“圈媒聯盟”)成立。劉斌 攝
2022年,長江日報武漢都市圈新聞中心(與長江網一體化運行)堅持講好同城化發展故事,為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提供強大輿論支持。
1月14日,長江日報社聯合黃石日報社、鄂州市融媒體中心、孝感日報傳媒集團、黃岡日報社、咸寧日報傳媒集團、仙桃日報社、天門日報社、潛江日報社,共同成立了武漢都市圈主流媒體聯盟,先后推出了《九城同興》《啟“城”》《聚變》等特刊。
2022年6月28日,“2022武漢都市圈媒體行”活動啟動。啟動儀式上,武漢都市圈主流媒體聯盟發布了“圈媒聯盟”2022行動計劃。蔡早勤 攝
2月7日,長江日報《武漢都市圈新聞周刊》創刊,推出《破題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系列報道、《本周,武漢都市圈八市書記市長在忙這些事》網絡新聞專欄,開設“都市圈”新聞頻道。
2022年7月17日,亞洲首座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機場正式投用,長江日報武漢都市圈新聞中心給予了重點報道。任勇 攝
武漢地方志辦公室將《武漢都市圈新聞周刊》及日常報道全部納入地方志編纂的重要資料和依據。
編入簡史 獲得專利
長江網自主創新能力獲權威認證
《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陳峰 攝
深入踐行網上群眾路線,長江網開發上線運行戰疫公益平臺“在線問診”工作,被寫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
長江網獲得的兩個國家設計專利證書。
做“最懂用戶”的功能鍵。2022年10月,長江網PC端網頁“可切換兩種風格的電腦圖形用戶界面”、長江頭條“快捷發布、管理和查看文章的手機圖形用戶界面”,獲得國家設計專利證書。
長江網運營主體武漢長江新媒體有限公司通過CMMI3級認證。
長江網運營主體武漢長江新媒體有限公司通過ITSS3級認證。
2022年,長江網運營主體武漢長江新媒體有限公司通過CMMI3級(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3級)和ITSS3級(信息技術服務標準3級)兩項權威認證。長江網的軟件研發能力、技術服務能力得到國際國內權威部門認可,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2023
長江網
一路向前
一路向上
統籌/楊文平 王剛
編輯 /殷茵 李智恒 陳峰